在古代,当臣子高举免死金牌时,皇帝会如何处理?
先说结论,看似“大奖”的免死金牌,其实最终解释权在皇帝手上。
“君要臣死,臣不得不死”,即便是免死金牌,也不能救得了。
况且在发放“免死金牌”的时候,皇帝肯定已经想好了各种限制措施。
如果一块“免死金牌”这么好用,那臣子岂不是能“为所欲为”?
言归正传,因篇幅限制,本篇仅以最著名人物“李善长”作为主要案例进行讲解。
1.李善长其人
作为朱元璋身边最重要的谋士,李善长被朱元璋尊称为“吾之子房”。
早在朱元璋立业之初,作为同乡的李善长就敏锐地意识到朱元璋并非“池中之物”。
再加上李善长本就是典型的儒家学者,自身具有强烈的“道德责任感”,因此他不顾艰难毅然决然投入到了反元斗争中。
PS:诚然,李善长此人确实有些“为达目的不择手段”,但也正是因为他的计谋,朱元璋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。
2.李善长的功劳
投奔朱元璋帐下后,李善长很快就表现出了超越常人的天才能力。
在他的调度下,诸将各得其所,纷纷发挥出了自己的最大能力。
为了嘉奖李善长,朱元璋晋升为“太平兴国翼大元帅”后,第一个就是册封李善长为“元帅府都事”。
之后朱元璋任“江南行中书省平章”,又将李善长晋升为“参议”。
《明史》记载:善长军机进退,赏罚章程多由其裁决。
之后随着朱元璋“身价”一步步水涨船高,李善长也由“行省参知政事”——“大都督府司马”——“右相国”。
《明史》记载:(李善长)明习故事,处理政务,裁决如流,将吏帖服,居民安堵;调兵转饷无乏,恢复制钱,榷淮盐,立茶法,开铁冶,定鱼税,国用益饶,而民不困。
朱元璋正式建立吴国后,更是没有忘记李善长,册封其为宣国公,官居左丞相。
注意:“吴国”尚左,所以这里的“右丞相”改“左丞相”并不是降职,而是升迁。
此时,李善长也正式获得了朱元璋口中“吾之子房”的称号。
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,朱元璋对于李善长能力的认可,以及对于他赏罚分明的满意。
3.李善长的“加冕之路”
为了进一步奖励李善长,朱元璋不仅让其担任“登基典礼总导演”而且还和其成为了亲家。
《明史》记载,朱元璋给李善长的待遇是:给军食,功甚大,宜进封大国,乃授太师、中书左丞相,封韩国公,岁禄四千石,子孙世袭。
明朝开国后,朱元璋大封诸臣,更是赐予了李善长“百官之首”的地位。
位极人臣后,李善长的声势也来到了鼎峰。
之后就是我们要提到的“免死金牌”环节。
随着鼎峰时刻“免死金牌”的到来,李善长也开始“盛极而衰”。
4.李善长的“免死金牌”
为了嘉奖李善长建国的功劳,朱元璋亲自授予其免死金牌,赏其“自免死两次,子免死一次”。
按照这段记载,李善长本人可免除两次死刑,而他的儿子可以免除一次死刑。
但很可惜的是,这个“免死金牌”最终不仅没有保住李善长的性命,更没有保住他儿子的性命。
公元1390年,因卷入胡惟庸一案,李善长最终被朱元璋诛杀。
而李善长一门七十余口人也是无一幸免,都被朱元璋无情抹杀。
最终,作为终极大奖的“免死金牌”成为了一个冰冷的“笑话”。
5.李善长的“无辜”
李善长真的很无辜,因为他并没有想过谋反。
毕竟此时的李善长已经集“开国元勋”、“皇亲国戚”、“免死金牌”三重身份于一身。
本就是“一人之下,万人之上”,根本没必要再去趟胡惟庸这个“浑水”。
可胡惟庸就是因为李善长过于“树大招风”且身具“免死金牌”才将其列为必须“招揽对象”。
面对胡惟庸多次游说,李善长均严词拒绝,并加以驳斥。
奈何防不胜防,胡惟庸见李善长不从,于是就从李善长的弟弟入手,继续游说李善长。
李善长不胜其扰,只好无奈地说:“吾老矣,吾死,汝等自为之”。
这句话被朱元璋知道后,李善长的结局就注定了。
哪怕再多的“免死金牌”也救不回他的性命。
当然,朱元璋也并非不讲道理的人。
早在颁发“免死金牌”之前,老朱就定下了限制——“谋反者不得使用”。
因此虽然拥有“免死金牌”,但犯了“谋反大罪”的李善长并不能使用。
可是这个“谋反大罪”对于李善长来说又是何其“莫须有”的罪名?
6.李善长的“戏剧性”
在《明史》中,李善长被抓捕后的第一时间,一位星象学家就表示出现了了“言星变”这一“卦象”。
按照这个“卦象”明言:“移大臣”是必须的,因此李善长的“性命”要丢也是必须的。
而且这位星象学家还提出了史学论据,那就是:唐末一位依附“军阀”的权相,就是据此清理朝堂二十多名大臣,让“朝堂”恢复“肃正”。
现如今,李善长也走到了“天怒人怨”的地步,“免死金牌”又怎么能保得住他?
7.结语
其实无论“免死金牌”也好,“免死铁券”也罢,终归只是统治者的“手段”罢了。
倘若有人触及了皇帝的利益,皇帝想要整治他,什么“免死金牌”又怎么能保护得住?
哪怕李善长的“谋反”其实根本莫须有,可只要他有“谋反”的能力,朱元璋就不可能放过他。
这就是朱元璋强加在李善长身上的“原罪”。
唯有死亡,才是李善长的“救赎”。
按照《明史》记载:胡党”而受株连至死或已死而追夺爵位的开国功臣有李善长、南雄侯赵庸、荥阳侯郑遇春、永嘉侯朱亮祖、靖宁侯等一公二十一侯。
之后,朱元璋更是凭借“肃清逆党”的名号大加株连,词语相连,被诛杀者达三万余人。
做完这些之后,朱元璋才终于“穷图匕现”——废除丞相制度,裁撤中书省,皇帝亲掌六部。
《明史》记载:(太祖)严令嗣君不得再立丞相;臣下敢有奏请说立者,处以重刑。丞相废除,其事由六部分理。
因为一个“废丞相”,许多人无辜受难,身首异处,当真可悲。
当真是:帝王心术,不可度量。
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,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,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,侵删。
文:小昭 审核:梦愚编辑
文献参考:《二十四史》《史记》《汉书》《后汉书》《战国策》《左传》《春秋》《吕氏春秋》等。
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,未经允许,不得转载。
民信配资-民信配资官网-正规在线配资公司-互联网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